欢迎进入建舟教育!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微博分享  客户端下载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新闻资讯 News
建设广厦千万间 大庇灾区群众俱欢颜
添加时间:2008-08-18

建设广厦千万间 大庇灾区群众俱欢颜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造成四川省400余万户、1000多万受灾群众家园尽毁,流离失所。

  但是,仅仅3个月之后,千万灾区群众就喜得“广厦千万间”。8月12日,四川省正式宣布,灾区群众全部告别帐篷,入住过渡安置房。这是一个奇迹!

  8月12日,我们见证一个奇迹

  一排排漂亮的过渡安置房,一户一间,通水、通电、通光纤,四五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生活井然有序。这是8月12日记者在四川青川县乔庄镇北井坝安置点看到的情景。走进安置点里黄燕玲的“家”,记者迎面看到立柜前悬挂的“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风铃和洗衣机上形态可掬的玩具小狗。房间虽然只有20平方米,但被女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条。“有家真好!”还没等记者发问,黄燕玲就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眼睛里闪着泪花。

  这个距汶川大地震整整3个月的日子,也成了四川灾区创造奇迹的日子——400余万户、1000多万名受灾群众全面得到妥善安置。当他们在震后家园坍塌、一无所有的数十天之后,陆续搬入蓝白相间、遮风避雨的过渡安置房时,很多人动情落泪。

  都江堰的“幸福家园”是四川省最早的安置点之一,安置点5月22日就开始安排受灾群众入住,共安置受灾群众6720人。在这里,公用厨房、洗衣房、洗澡间、便民超市、缝纫店等基本生活需求配备齐全,放暑假的孩子们三三两两聚集在过渡安置房内收看奥运会比赛直播节目;安置点的篮球场上,一些孩子还在太阳下比赛投篮。

  据了解,在城镇受灾居民中,近一半住进了各省市援助的过渡安置房内。在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共39个县(市)的84.3万户城镇居民,通过省外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安置了42.86万户。在农村,除选择自建过渡安置房、加固修复住房、自建篷布安置房之外,其余的受灾家庭也都住进了援建的过渡安置房。

    无疆大爱让我们共克时艰

  解读“奇迹”的诞生,我们不能不从“8·12”回首“5·12”,重温这3个月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过渡安置房抢建场面。

  六七月份的四川灾区,正是骄阳如火、暴雨如注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者进行的是一场与高温和暴雨对抗的决战。每当正午时分,过渡安置房屋顶的温度高达近60摄氏度,滚烫灼人,工人不得不穿上三四厘米厚的防滑鞋,轮班工作,15分钟就要换一次人。遇到大雨,屋顶全是水,胶布粘不牢,工人们只能解下自己用的毛巾当抹布,擦一下,粘一点,自己却全身淋透。

  为了保证工期,在映秀镇的中铁十六局援建者们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中间只有不到两小时的吃饭时间。每到晚上休息的时候,一些人累得“连被子都拿不动”。为了排除过渡安置房建造过程中留下的锋利边角,他们还要脱下手套,用手掌把所有边缘全部摸索一遍,找到每一处隐患,手不断地被划破。

  6月9日,四川省调整了过渡安置房建设时间表,将“奋战100天”压缩为“奋战3个月”。也就在这一天,在广元市援建的浙江台州市的刘勇、刘海涛兄弟,在工地上收到了父亲的病重通知单。但是,他们悄悄地将痛苦埋在心底,继续奋战。第3天凌晨,父亲离开人世。“等把过渡安置房建好,我们马上就去给父亲上坟。我们相信,他老人家九泉之下肯定不会怪我们。”兄弟俩说到伤心处已是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灾区群众也在废墟上顽强自救。在极重灾区什邡市仁和村,记者看到,一对悲伤的父子正在废墟上清理所有可以再用的家具、木梁和砖瓦,准备搭建过渡房。旁边,就是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家庭女主人的坟墓。“我知道,她一定愿意看到我们重新生活,好好地活下去!”父亲告诉我们说。

  据统计,在四川灾区农村,选择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农户高达180多万户,占灾区农村需安置总户数的53%。“没有援建者的无私奉献,没有群众的顽强自救,3个月内实现过渡安置上千万人的奇迹是不可想像的。”四川省建设厅总工程师田文说,无疆大爱让我们成功地共克时艰。

    “中国式帮扶”创造了奇迹

  “没有比‘结对子建房子’更聪明的办法了”、“‘中国式帮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

  这些境外媒体的惊叹语句,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在抗震救灾中,尤其是灾民过渡安置战役中,凸显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势。正是由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口援建等特色制度,从根本上奠定了创造奇迹的坚实基础。

  在一些过渡安置点,记者看到许多不曾见到的新地名:钟山苑、虎丘苑、广陵坊……原来,这些过渡安置房小区名称都与援建省市有关,如钟山苑就是南京市承建的,虎丘苑是苏州市承建的,广陵坊则是扬州市承建的……在极重灾区什邡市八角镇,由曾在上甘岭战役中立下功勋的空降兵某部搭建的过渡安置房学校,干脆被当地的干部群众称之为“上甘岭学校”。“也许,这些涌现出来的过渡安置房区新地名将来会可能消失,但又一批新地名还会出现。”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说,“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对口支援和军地合作,已经在灾区大地上扎了根。”

  当中央明确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灾后重建原则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更加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里,四川省6个重灾区3400余个过渡安置房安置点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援建大军挥汗如雨,战高温、斗暴雨,连续奋战,成为创造奇迹的中坚力量。

  据四川省建设厅统计,共有25个省市的援建队伍参与了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建成过渡安置房安置灾民近50万户。在灾区城镇,外省援建过渡安置房安置灾民户数占受灾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制度的优势还体现在鼓励灾民自建的灵活政策上。过渡安置初期,四川省很快就明确了自建过渡房农户补贴2000元的政策,调动了许多农民就地取材、节约自建过渡房的积极性。一些农民还把这笔钱与建设永久性住房补贴放在一起,直接盖起了自家的新房子。

  在绵竹、什邡等灾区,一些群众还创造性地成立了“灾后农户互助建房合作委员会”,把各家的“小钱”集中起来办大事,统一选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深受欢迎。

  屋舍为墟故园改,板房矗起压疮痍。洁净的水、明亮的灯、煮饭的灶、干燥的床……3个月后,曾经流离失所的四川受灾群众终于再次体味到了“家”的幸福味道。据新华社


考试提醒 THE EXAMINATION
在线试听 VIDEO
>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企业邮箱:jianzhou@jianzhouedu.com
版权所有: 建舟(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雍阳西道436号
津ICP备2025031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