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明确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近日在多地发现,除了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一些城市还把人口引进目标聚焦在区域和城市间人口流动上,展开浑身解数“抢人”。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新区“画大饼”,规划人口盲目求大,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
相关专家表示,过度超前的新城新区规划会给土地供应、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突破应主要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主导。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人口之所以不向大都市之外的中小城市集聚,是因为那里没有多少工作机会;要为那些城市创造工作机会就要进行新的投资,而这有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而在那些中小城市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人口流出或零增长会造成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空置。
专家建议,从人的角度出发合理制定规划,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胡刚等人指出,国家可以在城市规划的上一层次,在区域和省一级对发展方向、人口规划给予控制,为下面提供参考,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而不是完全从下到上越做越大。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在规划修订方面,也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适度调整,统筹好“一张蓝图干到底”和城市实际发展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和科学性。“我们2008年曾制定了一个发展规划,经过几年发展以后,发现规划中城市居住用地的比例太高,随后就调整规划,优化城市发展结构。”北海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要解决中国城镇化的泡沫问题,克制大规模造城运动,必须树立理性的政绩导向,明确科学的城镇化方向,创新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这些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提高城镇化率,并不是简单的要人进城购房,满足了人的生活、工作需求,人自然会留下来。”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许学强表示,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既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和城市宜居环境,让人愿意留、留得下。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