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建舟教育!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微博分享  客户端下载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新闻资讯 News
2016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稳步回升
添加时间:2017-01-19

2016年,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加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经济中的积极变化不断积累增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开展的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制造业PMI先抑后扬、稳步回升,年均值明显高于2015年,制造业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制造业PMI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监测、预测、预警作用。PMI作为国家统计局每月发布的第一个宏观经济数据,对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2016年,中国制造业PMI年均值为50.3%,比2015年上升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49.5%、50.1%、50.2%和51.4%,全年呈前低后高走势,一季度低于临界点,处于收缩区间,二、三季度回升至50%以上,重现扩张,四季度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从月度走势看,制造业PMI全年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49.0%,3月低位反弹后逐步走稳,短期底部企稳迹象显现,下半年回升势头渐趋明显,11、12月创下两年来的高点和次高点,分别为51.7%和51.4%。从行业情况看,在21个行业大类中,年均值在临界点以上的有11个,位于临界点的有1个,在临界点以下的有9个。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PMI年均值均高于51.5%。


二、生产和需求保持增长,供需关系逐渐改善


作为PMI分项指数中权重最大的两个指标,生产指数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程度的同期指标,新订单指数是反映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的先行指数,二者的高低直接影响PMI综合指数的走势,其差值则可以反映供需变化情况。


2016年,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均有所加快。生产指数年均值为52.4%,高于2015年0.2个百分点,全年四个季度均值分别为51.3%、52.3%、52.5%和53.5%,制造业生产指数逐季提高,延续了良好的扩张态势。新订单指数年均值为51.1%,高于2015年0.9个百分点,全年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49.8%、50.7%、50.9%和53.1%,走势稳步回升,总体水平较去年明显上升,尤其是四季度升势显著,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增长动力企稳回升。


今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作用下,市场供求关系有一定改善,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年均值的差值由2015年的2.0个百分点缩小到2016年的1.3个百分点,特别是12月两者差值降至0.1个百分点,为3年来低点,表明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当前产需平衡较为稳定。


三、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了2015年的大幅回落后,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下半年部分流通领域中主要原材料价格连续攀升,且有向中下游传导的趋势,增加了部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挤压了部分企业的利润。


2016年,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值为57.1%,高于2015年12.2个百分点,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50.2%、54.7%、56.4%和66.8%,年中出现短期回调,下半年一路上行,且升幅逐渐扩大,12月攀升至近年来的高点。21个行业大类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年均值全部位于临界点之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行业的年均值更是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持续上涨,推高了企业出厂价格,出厂价格指数年均值为51.7%,高于2015年7.7个百分点,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48.0%、50.2%、51.3%和57.5%,全年走势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基本相同。在21个行业大类中,年均值高于临界点的有11个,低于临界点的有10个,总体水平低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四、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均衡,制造业进出口小幅波动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平衡,全球贸易持续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等都对经济带来了不同影响,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受其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虽有所好转但基础并不稳固。


2016年,新出口订单指数年均值为49.4%,高于2015年1.5个百分点,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48.2%、49.9%、49.6%和49.9%,年初探底回升之后一直在临界点附近小幅波动,总体水平略高于进口指数。进口指数年均值为49.2%,高于2015年1.7个百分点,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47.4%、49.4%、49.7%和50.3%,全年呈波浪式上行态势,下半年走势好于上半年,年末走势趋于稳定。值得关注的是,11、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连续高于临界点,进出口形势有所改善。


五、新动能加速聚集,结构持续优化


在国家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在推动产业优化与升级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制造业动能转换的助推器。


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年均值分别为52.0%和51.0%,高于制造业总体1.7个和0.7个百分点。两大产业PMI 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50.8%、51.0%、52.7%、53.6%和49.3%、50.6%、51.6%、52.3%,全年增长明显快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且呈现加速扩张势头。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全年表现更为突出,新动能加速聚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持续加快。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制造业PMI年均值为52.4%,高于制造业总体2.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快速增长。


六、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指数保持高位


促进消费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是推进结构调整,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2016年,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PMI年均值为51.7%,高于制造业总体1.4个百分点,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52.5%、51.0%、50.8%和52.4%,全年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一些高端消费品制造企业立足消费升级的需求,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定向优化,消费品制造业对保持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化解过剩产能效果显现


去产能位列“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首,2016年各地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多项化解过剩产能的方案和措施,克服诸多困难取得积极成效。


高耗能制造业PMI年均值为49.2%,位于收缩区间,低于制造业总体1.1个百分点,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49.2%、49.1%、48.5%和50.1%,前3季度均处于收缩区间,高耗能制造业总体持续回落;随着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去产能、去库存成效不断显现,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加之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攀升的拉动,四季度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高耗能制造业PMI季度均值也回升至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MI年均值为48.2%,虽低于制造业总体2.1个百分点,但高于2015年3.4个百分点,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年均值均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和房地产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下,钢铁业供需情况明显好于2015年。但随着年末环保治理力度加大和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一些企业减产限产,开工率有所下降,12月高耗能制造业PMI为49.8%,重回收缩区间,作为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MI为46.3%,比11月下降3.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


八、大型企业指数较高,小型企业处于低位


2016年,不同规模企业在制造业经济回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大、中、小型企业表现并不均衡,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企业,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更为突出。


大、中、小型企业PMI表现仍不均衡,大型和中小型企业分化状况更为明显。大型企业PMI年均值为51.6%,与2015年相比大幅上升0.8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2016年制造业总体1.3个百分点,全年4个季度均值分别为50.6%、50.8%、51.9%和53.0%,呈现逐季上升走势,11、12月大型企业PMI更是创下2012年4月以来的月度高点和次高点,尤其是四季度反映市场需求情况的新订单指数连创新高,呈现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的良好势头,扩张动力不减,大型企业仍是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中、小型企业PMI年均值低于制造业总体,均处于收缩区间,分别低于大型企业年均值2.2个和4.5个百分点,相对于2015年的低1.4个和3.9个百分点来说,差值均有所扩大,表明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困难仍然较多。其中中型企业年均值为49.4%,与2015年持平,总体运行水平位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全年仅有4月和11月升至扩张区间,5月位于临界点,其他月份均低于临界点,但指数波动不大。从中型企业生产情况看,生产指数年均值为51.0%,处于景气区间,表明中型企业生产全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小型企业PMI年均值为47.1%,远低于临界点,虽微高于2015年0.2个百分点,但全年小型企业PMI始终处于收缩区间,增长动力依然偏弱。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反映资金紧张和企业成本上涨的小型企业比例分别接近六成和四成,均升至年内高位,表明融资难、融资贵和企业成本上涨压力是当前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九、各区域指数均有所回升,但仍不均衡


2016年,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回暖,各区域景气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发展仍不均衡。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部地区后发优势有所显现,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景气度仍低位徘徊。


各区域PMI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东部地区PMI年均值为50.7%,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处于扩张区间,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49.5%、50.2%、50.9%和52.1%,东部地区继续领跑全国,延续平稳较快发展。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MI年均值分别为51.0%和51.1%,高于东部地区0.3个和0.4个百分点,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中部地区PMI年均值为50.6%,高于2015年0.4个百分点,全年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50.1%、49.9%、50.4%和52.1%,下半年扩张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较好。西部地区PMI年均值为49.4%,比2015年回升1.1个百分点,但低于制造业总体0.9个百分点,整体处于临界点以下,全年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48.5%、49.6%、48.7%和50.7%。从生产情况看,西部地区生产指数年均值为52.2%,比2015年大幅上升2.1个百分点,虽然低于东、中部地区,但差值相对于2015年有明显缩小,表明西部地区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同时与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东北地区PMI年均值为49.4%,比2015年回升0.7个百分点,但全年总体水平仍然处于收缩区间,4个季度的均值分别为50.8%、50.5%、49.0%和47.2%,呈逐季回落走势,尤其是下半年走势与其他地区相反,增长动力相对较弱,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进一步加快推进。


十、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


2016年,制造业市场需求回暖,企业景气度有所提升,但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成本的任务依然繁重,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调查中企业反映的问题与困难看,2016年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订单不足、资金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各选项占调查企业百分比的年均值分别为51.0%、42.3%和38.8%,虽比2015年回落2.3个、1.6个和3.9个百分点,但占比仍然较高,表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融资压力加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另外,反映运输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百分比的年均值分别为23.3%和21.0%,比2015年上升2.6个和11.3个百分点,尤其是下半年均连续6个月上升,12月升至2013年以来的高点,分别为40.6%和35.9%,实体经济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持续加大,一些企业出现“增产不增效”的情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处于换挡期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主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促进制造业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势头。

来源:中国信息报


考试提醒 THE EXAMINATION
在线试听 VIDEO
>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企业邮箱:jianzhou@jianzhouedu.com
版权所有: 建舟(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雍阳西道436号
津ICP备2025031983号-1